山海經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山海經》簡介《山海經》奇書《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它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山海經》為述圖之書。
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1)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説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免費於世。而且據説《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後出,因而“以圖敍事”的敍事方式,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馬倡議(2)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後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
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劉宗迪(3)寫道:“《海經》的荒誕
彩和神話
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説,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後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敍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間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瞭然,其實,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
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不過,《海經》所憑藉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
圖,怪怪奇奇,琳琅滿目,那只是後人
據書中的內容想象增補的,與我説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第二,《山海經》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
《山海經》歷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於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説“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據《山海經》先有圖後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後來古人
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並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虹虹,並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敍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隻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説“餘不敢言之也”也正也為《山海經》的所謂荒誕不經,幾千年來該書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因而也很少被後人改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書的風貌和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關。
金榮權(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人物,他的事蹟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於《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於炎帝世系,也不隸屬於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並存的第三神系”
“關於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説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徐旭生(5)説:“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裏面,可以説是第一顯赫的了。裏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裏面只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一事三見,那隻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鴻一事。其餘的人沒有帝稱)”通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明,差不多全出於他的子孫;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屍”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西漢劉向(歆)《上〈山海經〉表》(6)説:“《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後人大多從其説。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序》稱《山海經》相傳“作於禹益,述於周秦”但後人研究認為,《山海經》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齊人、楚人之説。而劉宗迪(7)認為,儘管“古人關於禹益作《山海經》的説法雖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來風”自古以來“神不禋非類,民不祀非族”《山海經》中的某些史料特別是反應帝俊神系事蹟的人文歷史地理資料來自東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團應該無大誤。
第四,《山海經》有兩部分組成。
顧詰剛(8)認為:“《山海經》則至今傳,其中《山徑》和《海經》各成一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説明書。所以可以説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現代研究同意這一觀點,王寧(9)在“《山海經》的分篇問題”中説“《大荒四經》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
第五,《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時的順序不同。
《山海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也就是説,古《山海經圖》與現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東經》的湯谷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
“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
居下枝,一
居上枝”上述記錄明確説明《山海經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谷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座標。
據以上背景和原則,我們通過研究魯東南地區龍山時期(伯益為龍山文化後期東夷部落首領)考古資料和歷史地理文獻,考察魯東南地區沿海一帶人文風物山川地理形勢,發現《海外東經》描述的地域與《尚書》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分佈極為一致,現報告如下: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及其地域分佈王守功(10)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類型主要分佈於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這一區域的地貌以丘陵為主,間有較大的河谷平原。該類型西、北兩側分別於尹家城類型、姚官莊類型相鄰,東至黃海,南界約在隴海鐵路以北。行政區劃包括臨沂、
照兩市和江蘇東北角之一部分”
“據遺址分佈特點可以推測,
照、臨沂一帶是堯王城類型的中心地帶。這裏地理環境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
眾多,古代環境同現在差別較小。考古發現表明,這裏龍山文化遺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遺址”堯王城類型也稱兩城類型。張學海(11)在《試論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國》一文中指出:“莒地龍山文化屬兩城類型。該類型的範圍大體在沂蒙山東南,尼山以東,以魯東南地區沂沭河
域為中心,北包魯東膠州、嶗山、青島市區等地,南含江蘇淮北東部地區,是龍山文化的主要地方類型之一。除莒地的四個龍山聚落羣以外,尚有臨沂東部沂沭河中游羣,臨沂西部、費縣東北部、平邑北半部沂河中游、祊河
域羣,沂南東部、臨沂北境、莒縣西南端沂河上游羣,蒼山南半部、棗莊東南部羣,此外北面的諸城中北境、高密南境、膠州西南境似有一小羣,其東的膠州東北部、青島市區尚有少數遺址,不足10處,未作羣體對待;南面的臨沭、郯城及同其接境的江蘇贛榆、東海、新沂也應有兩三個小羣,總計達11個聚落羣,僅山東境內就有遺址450處以上,佔山東境內龍山遺址總數的三分之一強”因此,龍山文化堯王城(兩城)類型的分佈區域為南起江蘇灌雲縣,北到山東青島市的東部沿海一帶。而這一帶的大型龍山文化遺址基本都集中在
照地區,比如堯王城遺址、兩城遺址、段家河遺址、東海峪遺址、另外還有大型大汶口文化遺址如凌陽河遺址和丹土遺址。因此
照地區是堯王城類型中的重點區域。
《尚書》中嵎夷的地望據《尚書.堯典》,羲和浴的湯谷(暘谷)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孔安國注云:“東夷之地稱嵎夷。”而嵎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尚書.禹貢》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尚書。禹貢》又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浮於淮泗,達於河(荷)”歷史上有人認為
照屬於徐州。
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沂河
域屬徐州無疑,但
照地區在沭河以東,似乎不屬於徐州。因為徐州之民在《禹貢》中被稱為淮夷,歷史上也曾稱為“徐夷”如果
照屬於徐州,則
照先民應為淮夷或徐夷,顯然與歷史記載不符。
照地區在歷史上和傳説中從來沒有淮夷或徐夷的記載。
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12),
照地區應屬於青州。圖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嵎夷恰恰就包括
照地區。
嵎夷的北部邊界大約在青島市區一帶,附近的膠州市三里河曾經是古莒國的國都—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山東地區四個地理單元中,華北平原與膠萊平原地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只有泰沂山系和膠東丘陵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在龍山文化時期,泰沂山系南北分屬淮河和濟水兩個水系,兩個
域的文化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膠東地區,由於膠萊平原古代為海洋、河湖、沼澤地帶,影響着膠東地區與山東腹地的文化
,因此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獨立的文化特點”膠東地區的龍山文化為楊家圏類型。也就是説,龍山文化時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的膠萊平原阻斷了魯東南與膠東丘陵地區的聯繫。堯王城類型為《禹貢》中的嵎夷,而楊家圏類型為《禹貢》中的萊夷,所以青島市區一帶成為堯王城類型的東北部邊界。
嵎夷的南部界限可達江蘇灌雲縣及其周邊地區。考古結果證明,魯東南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延伸到連雲港市的灌雲縣。《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鬱州”何光嶽(13)在《東夷源史》中認為鬱州(江蘇連雲港附近雲台山,古稱鬱州)大部分為鬱夷(嵎夷)人所居。這就是説,隅夷的南部邊界在江蘇灌雲縣一帶。這不但與禹貢九州圖相符,也得到地下考古結果的佐證。而這一疆域內的文化恰恰就是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範圍。
《海外東經》諸方國地望考證(一)《海外東經》描寫的地理走向與魯東南沿海一帶的地理走向一致《海外東經》:“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敍述了從東南方到東北方沿海一帶的方國。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由於《大荒東經》也是按東南到東北方向進行描述,其中的少昊之國(行政版圖)可理解為整個《大荒東經》描述的地域的總稱。
魯東南一帶龍山時期的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南起江蘇灌雲縣北至青島市區一帶,是《尚書。禹貢》中的嵎夷所在地,在地形上也恰恰是東南至東北走向(圖2夏代地圖),所以《海外東經》所描述的恰恰就是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在東部沿海一帶方國的分佈。
(二)在《海外東經》和《大荒東經》記載的方國中,有四個方國可找到比較清楚的史料佐證。
1、奢比屍國《海外東經》“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肝榆既贛榆,肝榆之屍既贛榆之人。江蘇贛榆縣原政協副主席鄭礎久和連雲港報社王成章共持此説。
但該贛榆有可能是今之贛榆,亦有可能是古鬱州之贛榆。《山海經。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鬱州”據贛榆縣誌(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鬱洲(今連雲港市北連雲區);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複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説,要是《海外東經》成書於秦,奢比屍國位於今之贛榆;要是成書於漢代,奢比屍國有可能位於古鬱州,即今之連雲港市連雲區。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屍國很有可能在連雲區。該區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蹟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爰有遺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2、青丘國《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啓筮》雲“蚩尤出自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江蘇贛榆縣有青口鎮,或許與青丘國有關。青口鎮南距連雲港60公里,北距照安東衞80公里。
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説《封神榜》更發揮其説,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注:“即九尾狐”由於青丘國距離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國不遠,青丘國應當與殷商有密切關係。
據《海外東經》,青丘國位於朝陽穀之北(包括東北、西北方位),黑齒國之南(包括東南、西南方位)。
據《大荒東經》,青丘國位於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3、黑齒國《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
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古人地理與現今不同,南為上,北為下(《山海經》順序為南、西、北、東)。因此“在湯谷上”即在湯谷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