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與屈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最近幾天,重讀屈原,忽然想到海子。

在中國詩人中,海子只崇尚屈原。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幾次放逐,輾轉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其“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

海子不是政治家,僅是個詩人,為什麼推崇屈原呢?僅僅是詩藝?海子更看重的是屈原的理想和情懷。關心人類的理想,為理想獻身的情懷。海子也有自己的理想,就是用詩歌體現對全人類的終極關懷,他說:“我恨東方詩人的文人氣質。他們蒼白孱弱,自以為是。他們隱藏和陶醉在自己的趣味之中。他們把一切都變成趣味,這是我最難忍受的。比喻說陶淵明和梭羅同時歸隱山水,但陶重趣味,梭羅卻要對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較大的珍惜和關注。這就是我的詩歌理想,應拋棄文人趣味,直接關注生命存在本身。這是中國詩歌的自新之路。”(《詩學:一份提綱》)然而,八十年代末是社會急劇轉型時期,許多東西是純真的詩人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他選擇了獻身,為詩歌理想獻身。

屈原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他深沉的愛國神和積極頑強的鬥爭神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二是藝術成就,他富有個的作品,開創了漫主義詩歌和文人創作的源頭,對歷代詩人影響非常大,也使中國古代詩歌從集體創作走向個人獨立創作的時代,由於楚辭與漢賦之間的淵源關係,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賦”之稱。

海子留給後人,尤其是熱愛詩歌的人同樣是兩個方面,一是他的獻身神一是他的獨具魅力的詩歌。只是,中國是一個對死很的民族,對為理想而獻身的人不能正確去評價,需要時間,需要自下而上的認可。海子由寂寞到著名說明了這點。今天,還有人在否定海子,其實,只要看看今天不少人為金錢自殺,為私利失去生命,有誰為崇高去獻身呢?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我們民族對生與死理解的透徹,隨著文化的普遍提升,隨著時間的逝,海子的獻身意義會更得到普遍的認可,其理想與行為將是溫暖人心的藉。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