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之珍科舉不順成就目連戲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目連戲是我國戲劇寶庫中的瑰寶,被譽為“戲劇活化石”將民間傳的蕪雜的目連戲進行成功整理改編的是明代劇作家鄭之珍。然而,長期以來,鄭之珍不為世人所知。

周玉冰陳明1、鄭之珍與目連戲目連救母的故事見於許多佛經、佛書,傳到中國最早的文字,是西晉時高僧竺法護譯的佛經《佛說盂蘭盆經》。唐代的民間說唱《目連變文》將目連故事中國化,在長期演變與發展過程中,成了我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故事之一,北宋時期被搬上舞臺,形成了目連戲。

幾百年來,目連戲以其博大紛繁的戲劇形式、無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積澱深厚的音樂素材及情景融、觀演互動的演出排場,在民間盛演不衰,一度廣泛佈於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然而,發展到明代,目連戲存在版本蕪雜、沒有完整的總體結構框架,這就要求目連戲要有完善的演出劇本,用以統一形制,規範演出。於是,目連戲集大成者鄭之珍應運而生。

2鄭之珍籍貫之考70多歲的葉養滋是徽州目連戲國家級傳人,他介紹,自從鄭之珍出現後,目連戲的演出基本上都是依據他改編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支配三百年來中下層社會之人心,並隨徽商寓大半個中國,對徽劇、川劇、漢劇、豫劇、崑曲等諸大劇種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因而,許多典籍都記載了目連戲和鄭之珍,但對鄭之珍得籍貫都是註明新安人。曾任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會會長,中國民俗文學學會名譽王席的趙景深還撰文,把他當成了歙縣人,《中國大百科全書》也採用了這種說法。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為給《中國戲曲志?安徽卷》提供資料,祁門縣文化部門對地方戲曲情況進行調查,在渚口鄉清溪村發現了鄭姓村名代代相傳鄭之珍的故事,還發現了鄭之珍位於清溪村西北烏株山聖堂塢的墓葬,規格雄偉,1989年5月公佈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尤其是鄭之珍女婿葉宗泰寫的墓誌銘,清晰地寫明瞭鄭之珍的生平,他是祁門縣一個秀才,後人稱他為高石公。

產生這種錯誤可能是因為祁門的鄭氏原是“由歙遷祁”的緣故,但是,清溪鄭氏,唐有始祖“選”遷居祁門,到鄭之珍,族譜記載已經是祁門鄭氏第二十六代孫了。

3從小痴讀書上海圖書館收藏有一套《祁門清溪鄭氏家乘》,共四卷,卷二有葉宗泰為岳父鄭之珍寫的《高石鄭先生傳》,為人們呈現了較為完整的鄭之珍生平。

鄭之珍,字汝席,別號高石,生於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他的父親鄭雲,是個喜愛讀書的商人。鄭之珍有五個弟弟,多是經商,惟鄭之珍喜愛讀書,過目不忘,17歲成為秀才。

清溪村村民至今還能講一個故事:清溪村旁的楊梅洲,有一塊石頭,高約丈餘,依山凸起,形若駿馬,幼小的鄭之珍常來這裡,騎在石山看書,因為這裡幽靜,後人將它稱作“高石公騎石馬”後來每逢閏月,清溪村打目連,村人都要到“石馬”前燒香祭祀一番,然後才回村開演目連戲。這個代代相傳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鄭之珍從小痴讀書。

4科舉道路上屢考不第鄭之珍博覽群書,詩文俱佳,與同鄉文人往密切,比如,嘉靖丙辰(1556)科進士、官至雲南按察司副使的葉宗為他的《目連救母》作過序。

與葉宗等同鄉命運不同的是,鄭之珍科舉道路上屢考不第,一直到40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小兒出生,他便徹底放棄科考念頭,在祁門、石臺一帶山村,以教書授徒為業。

對於岳父高才不第的原因,葉宗泰在《高石鄭先生傳》說:“小試屢捷,大考則終坐,目病艱於書寫”鄭之珍眼睛有病是真實的,祁門一帶還傳他艱難寫劇本的故事,如果不是眼睛真有病,治學眼睛的鄭之珍也不會讓女婿這麼去寫。

但把科舉不第完全歸結為眼疾應該是一種委婉說辭,真實的原因應該如鄭之珍在《新編目連戲救母勸善戲文》序中所述:“幼學夫子而志秋,惜文不趨時,而學不獲遂,於是萎念於翰場,而遊心於方外。”他正統的思想不為明代中後期昏庸的考官所識。

鄭之珍沒走上仕途,社會少了一個官吏,卻多了一個劇作家,於鄭之珍本人而言,他入仕濟世的理想不能實現,甚至生活還得靠做生意的兄弟們的接濟,但對於傳統文化而言,卻是一大幸事。

5改編戲文警醒世人科舉不第讓鄭之珍一直不能釋懷,怎樣才能實現自己以文濟世的理想呢?只能走著書立說這條路了。

他所處的時代,封建社會走向衰落,新的資本主義成分開始萌芽,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商貿興起,衝擊著傳統的倫理道德,通戲曲的鄭之珍在塾教之餘,拿起筆來,據《佛說盂蘭盆經》情節將徽州民間傳說、愛情故事和進去,洋洋灑灑編成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三冊100折,重申綱常,維護倫理,闡明是非,以此醒世。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