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水庫三日談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蘭,史從文稍事休息,乘坐馬車去往函谷關。作為的暗線,他在廉政戰線的名氣遠遠不如他在考古界的名氣。一提到史從文,考古界都知道這是⻩河文明的專家,這次⻩土⾼原之行,他是一份考古報之託做一份陝西古城的調查。這件事,對史從文來說既容易辦,有樂意辦,在輕鬆辦完之後還能得到不少獎勵,何樂而不為呢。

與以往調查不同的是,這次史從文不光要調查記錄⻩河文明遺址,還要同時將流域內的水土治理情況記錄在案。⻩土⾼原目前的樣子與⻩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河流經⻩土⾼原,與⻩土⾼原的侵蝕具有密切的關係。

在史從文的眼裡,即便是⻩河的幹流也不是沒有侵蝕的。化胡村以西三十里就是河曲縣城,有些現象還是耐人尋味。河曲縣舊城由⻩河中取水的坡道,一再向下延伸,引起史從文的注意。

河曲縣城位於⾼原,城中缺水,須由⻩河汲引。當河曲縣城初建時,取水的坡道不長,還受不到困難。取水坡道一再向下伸延,取水成了艱鉅的任務。後來河曲縣縣城的遷徙,不能與此無關。寒風中的取水道,並不因為歷史的不同有太大差異,都是一⾊的土⻩,不過分成了很多段,每一段都代表找一個漫長的歲月,看上去像是一個極長的蜈蚣,在寒風中顫抖。

為什麼能有這樣的現象?顯然是⻩河地下切使河谷更為深邃。河對岸的汾陰縣沒有由河中取水地問題。汾陰縣的問題,不是⻩河的下切。而是⻩河的側蝕。

明代汾陰縣的長城是由其東北偏關縣伸延過來的,並不是築到⻩河岸上即告終止。而是順著⻩河向下遊築去,直築到其南的巡鎮。就是這一段長城,到現在已多殘毀不全,相當多地部分都是被河水沖毀的。當時築長城於⻩河岸邊,是為了易於防守,當然築於近水的地方。既近於河水,因而就被河水側蝕掉了。

這樣的下切和側蝕在晉陝間⻩河峽谷是相當多的。道元在《水經-;汾水注》中曾經說過:“(汾)水南有長⾩,背汾帶河,⾩長四五里,廣二里餘,⾼十丈,汾水歷其陰,西入河。”從漢武帝時起,就在這裡祭祀后土。漢武帝還作了一首《秋風辭》,敘述他在汾水中乘船的經歷。以後許多王朝都踵行故事。相繼在這裡祭祀后土。這麼大的汾陰縣,竟然陸續為⻩河側蝕掉了。

汾陰縣的南側⻩河岸邊建築一座樓臺,取義漢武帝的《秋風辭》,稱為秋風樓。秋風樓經過改建,樓址也有移動。風景彷彿依然,河岸已遠非舊跡。近年在河水中淘出北宋時祭后土地詔書刻石。刻石很⾼大,為一代制。其沒水處距現在河邊很遠。可以略知宋代河岸的所在,再往前溯,那時的河岸可能已在現在⻩河的中間了。

汾陰縣以下地⻩河岸邊,斷斷續續還有這樣的現象,不過不像汾陰縣那樣的嚴重。蒲州城在今永濟縣西南⻩河岸邊。蒲州城以前為蒲州治所。蒲州的得名始於北周之時,州名雖然有過改變,州城卻沒有遷移過。

永濟縣本來就是蒲州郭下地首縣。可是這個首縣竟然也得遷徙。永濟縣在當時由於⻩河的沖刷,是不能不遷徙的,一旦⻩河的水勢稍大,就可以漫到蒲州城的大門。蒲州城外的⻩河河⾝,不時東西搖擺,搖擺的幅度動輒數十里。

蒲州城西曾設過一個平民縣,是屬於陝西管轄地。這是因為⻩河向西擺動,深入到陝西境內,所以平民縣竟然改到河東。這雖然是⻩河河⾝在擺動,同時也是在側蝕。蒲州城南北一些原都是這樣被部分側蝕掉的。⻩河水來時,原面被側蝕了。⻩河水去後,原來原上的土地竟然都成了原下的土地了。

在這個⻩土大地上生活的人們,過著多麼艱辛的生活!史從文深深的同情這些苦難的人,離⻩河遠了,缺水,離⻩河近了,說不定哪一天就被⻩河一口呑掉。只有在冬季的時候,⻩河才是‮全安‬的。

車是馬拉的大車,車轅下是白花花的冰面,史從文十分喜歡這種樂趣,這是⻩河獨特的風格。這不是橫越⻩河,而是在⻩河中間大溜的冰上向下‮行遊‬走的。為了防備馬在冰上滑倒,馬蹄上都釘上帶剌的鐵掌,行走很快,彷彿像飛的一樣。這樣連續行走,至少也有百兒八十里的路程。

大車的車輪上都釘有鐵釘,行在冰上磕碰,聲音清脆悅耳。史從文所行走的河道,北。聽到在冰上行走的清脆聲音,固然是難得的,冰上的流沙竟然像流水一樣,由冰上向東岸流去,有一種彷彿波濤的聲音,也是從來沒有想像得到的奇蹟。

這裡⻩河西側為烏蘭布和沙漠,當時西北風大起,沙漠被風吹動,由冰上成片成股地流向東岸的鄂爾多斯⾼原。鄂爾多斯⾼原也是有沙漠的,烏蘭布和沙漠東流,鄂爾多斯⾼原積沙當然更多。好在冰封⻩河每年只有幾個月,不然這裡的⻩河東西兩側,都成了烏蘭布和沙漠了。不過史從文覺到,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沙子少了一些,看來三北防護林已經有了一些效果。史從文掏出紙筆,將這個現象記錄下來。

經過一曰冰上疾馳史從文到了函谷關,函谷關曾經是有名的關隘。函谷關有舊新兩關:舊關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北,新關在今河南新安縣城東,是漢武帝時遷徙的。我這次考察的是舊函谷關。舊關已無關城,其地今為化胡村,就是取老子過函谷化胡的典故。

化胡村瀕弘農河西岸,村西一面漫坡,坡上是光禿禿的一片。坡上⾼差並非過大,因而漫坡也非甚陡,顯得平夷無阻。這樣的形勢,如何能稱為雄關?這樣的差異,乃是後來人為作用的演變,當年並非如此。

“函谷關城,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以為名。其中劣通,東西十五里,絕岸壁立,崖上柏林蔭谷中,殆不見天曰。”據此可以想見,函谷關不僅道路兩旁有森林,整個弘農河畔的漫坡上都應是森林。所謂“崖上柏林蔭谷中,殆不見天曰”正是這樣的意思。森林如此蔭密,只能由谷中道路行進。

這正是險要的去處。其實所謂函谷,是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這條大道的通稱。這條大道“邃岸天⾼,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為天險。”可是現在化胡村所在的漫坡,了無林木,就是西到潼津的大道上也很少樹木,既非“空谷幽深”也難得都是“車不方軌”因而也就說不上“天險。”這不能說自然形勢就沒有變化,主要應是人為作用有所促成的。

⻩河峽谷之東和其西一樣,不僅有原,而且還多是大原,峨嵋原就是其中之一。峨嵋原位於汾水之南,⻩河之東,涉及萬榮、臨、聞喜諸縣的土地。稷王山就在峨嵋原上。稷王山西南還有一座孤山。峨嵋原相當平整,可是四面‮壑溝‬的溝頭都在向上伸延,就是稷王山南北向上伸延的溝頭甚至都能連繫起來,原面雖未殘破,可是殘破的趨勢是難於避免的。

和峨嵋原相關的幾個縣中,臨縣是原來臨晉和氏兩縣合起來的,萬榮縣也是萬泉縣和榮河兩縣合起來的。其中萬泉縣的名稱就曾經引人注意過。河東人有幾句諺語,說的是當地有幾個縣的名不副實。

“平陸不平,稷山無山,萬泉無泉。”所說的倒也符合實際情況。平陸縣位於中條山和⻩河之間,山⾼水低,山河之間到處都是‮壑溝‬,沒有平坦的地方。稷山為縣是以稷王山得名的,後來稷王山劃到別的縣去了,稷山縣竟成了無山之縣。

俗諺所說的“萬泉無泉”也不是無所據而云然的。因為後來萬泉縣城附近不僅無泉。而且還十分缺水。萬泉縣老城不僅‮壑溝‬多,而且都很深邃。這樣多的‮壑溝‬,要增闢新的居住區,都會到困難。‮壑溝‬既多又深,地下水原早被切斷,怎麼還能有井有泉?

史從文到萬泉的時候,正值萬泉遷城之時,竟無人留在原地。很快就完成遷城,老城已經圮毀,竟然看不出原來還是一座縣城。上面所說的諺語,久已流傳於人口,可知當地的‮壑溝‬不是近年才形成的。就峨嵋原說,萬泉老城只是其一隅之地。這一隅之地的變化,也可預示峨嵋原以後的遭遇。

看照這個古今迥異的關塞,史從文不僅嘆息,掏出筆來在筆記上記載“化胡村,綠化有進步,不過仍然沙化嚴重,村中老幼眾多,連生活飲水都不能保證。村周圍水壩建設數量為23處,16處沒有蓄水,也。:有排淤現象。即便是7處可:u|題,壩體不堅固,甚至可以用手將提壩上的土掰下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