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大風歌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於漢人來說“衣錦還鄉”那是人生一世“明得要項目之一。
據說當初項羽駐軍鴻門,分封諸候時,一個書生前去勸他說道“關中四之地,天府之國,帝王之基也,願項王王於關中。”結果,項羽張口就來了一句“人生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耳,其誰知之?”拒絕了這個提議。
當然,項羽當時不願王於關中,還有很多其他原因,但拿不願意放棄“衣錦還鄉”的榮耀來作說辭,也可見當時衣錦定須還鄉這個觀念,在人們心目中有多麼重要了。
西楚霸王不能免俗,做了皇帝的漢王劉邦,也一樣不能免俗。
封過諸候,盟誓白馬之後,皇帝不知道為什麼,突然之間,衣錦還鄉之意甚濃,新年剛剛過完,便促裝就道,要回老家沛縣去一趟。
要說起來,新豐城雖然把豐邑的鄉親們遷來了一部分,但對於劉邦來說,在他心裡,自己真正的故鄉,乃是沛縣城。
因此雖然他登基之後,把豐邑也升為縣治,又指派劉信駐在豐邑。但在他心裡,新豐城裡的人並不親,遠沒有沛縣城裡那些當亭長時在一起混的人們親熱。
於是,漢十二年十二月,漢皇帝劉邦帶著一大幫豐沛故人,回到了沛縣。
在劉常滿的印象中,好象自己阿爹,是因為征討布。這才中矢得病,後來駕崩地,時間彷彿就是漢十二年。這次攻打布,卻是劉常滿自己出的手,阿爹那時候一直躺在長安享福,想來這一劫可能會避過去。
不過劉常滿還是不放心。特地讓阿媽帶了良醫一起,回去沛縣了。畢竟阿爹已經六十二歲,歷史上他就是死在這一年的,大大小小是個坎吧,還是有備無患的好。
自從平滅布後,劉邦已經開始有意無意的放權給劉常滿了,父子二人,也在背後待了不少次。
“盈兒。許負曾經替我算過,說我的壽數,當在甲子以上。如今阿爹已經六十一歲啦!”
“我四十七歲方才起兵,五十歲上當了漢王,五十五歲又做了皇帝,到了如今,阿爹也算是活得夠意思了!從小你爺爺就說我頑鈍無賴,可是兒子,這人生在世,有時候還真就得頑鈍無賴點!”
“看看你二伯吧。他倒老成實誠,可是怎麼樣?阿爹白送他一個國王,他照樣做不好!封他個候爵,他還不是閒得發慌,天天非得背個鋤頭下地裡幹上一會兒?還怕人家看見笑話,次次都戴個大斗笠。穿身破蓑衣!”
“兒子,我看出來了,論本事,當皇帝,你可能比阿爹更好;論心眼,你倒是有點太實心眼,對人太好了!你阿爹我對人好壞,那是一憑自己喜好。你卻是一心對人好。”
“要想當好皇帝呀,該厲害時候還得厲害起來!兒子,阿爹把話給你說到這裡,到時候阿爹閉了眼。倘若戚姬和如意他們有些異樣心思,你只管該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阿爹便在地下,也不會怪你地!”老年人話多,劉邦也不例外,想起來時候,絮絮叨叨的能說半天。不過劉常滿聽到這些,卻不知道阿爹到底說的是真是假。
“阿爹,如意是我的親兄弟,再說他也還小呢,只要到時候給他派個好師傅,他怎麼會起什麼異樣心思?說到底,戚夫人是靠著你才敢有點心思,靠著如意,她那點心思恐怕就使不出來了吧?”劉常滿笑道。
“兒子,那我問你,到時候倘若是你至親之人,起了異樣心思,你會怎麼做?”劉邦問道。
來了來了,阿爹還是放心不下,生怕他死了之後,我對付如意嗎?
“那我只好戒之懼之,訓之導之,實在不行,就把他關起來罷了!難道自己骨至親,還要殺頭不成?”劉常滿正
說道。
“那倘若並非你能訓導教育之人呢?比如說你的叔伯,還有你阿媽?”劉邦的眼裡突然出兩道光芒,灼灼的盯著劉常滿。
“我阿媽?呃!”劉常滿這才明白阿爹的心思。
說實在地,不光是劉邦,就是滿朝大臣,還有劉常滿自己心裡,也覺阿媽這些年來,對權力的慾望實在是太強了。
可能是在楚營那兩年的生活,讓她對於權力有了更加深刻的渴望;也可能是這幾年和戚夫人的爭鬥中,她本人因不得寵愛,其實一直處於下風,所以心理有些扭曲。
然而不管怎麼說,那畢竟是自己的阿媽,孝順父母乃人之天,這卻如何能違背呢?難不成讓自己學那秦始皇帝,把母親囚
起來不成?為這個皇帝的寶座,似乎不必如此吧?
“盈兒,阿爹說你心軟,就是軟在這裡了!你到時候,肯定會被後宮之事惑亂的!我聽說,你對你宮裡那個側妃,也是百依百順的?兒子,對女人,寵之愛之可以,可是不能之!否則,後患無窮!”
“再說,你對她們聽之任之,不見得就是寵愛她們,只會為她們埋下極大禍患!”劉邦正說道。
那一瞬間,劉常滿彷彿重新認識了自己阿爹。
一直處在換太子傳言中的大漢宮,都知道劉邦是極寵愛戚夫人地,但如今看來,自己的太子之位所以得保不失,還是與阿爹的這一線清明有關!
—“阿爹,倘若後阿媽想要些權力,恐怕我真的不好違拗。不過我答應你,盡力勸阻她不做太過非份之事就是了。”
“我的這幾個兄弟,你都只管放心,我保證想辦法讓他們都能好好的。就算是戚夫人,我到時候也會想法把她送到趙國,好好當她地王太后的!”劉常滿也正向劉邦保證道。
“好,兒子,你這麼一說,老子就真的放心了!阿懿。阿懿,你聽到了沒有?還不快帶如意出來謝過太子!”劉邦突然高聲說道。
戚夫人攜著如意從屏風後轉出,朝著劉常滿盈盈拜謝,劉常滿急忙避座還禮。
“老爹的心眼子還是這麼多,我答應他的事情,還要再來板上敲釘!”劉常滿心中暗笑。
也就是經過了這次晤談之後,劉邦開始逐漸的把皇權放給了兒子,而自己開始籌劃衣錦還鄉地事宜。滿足自己在臨死前再回故鄉一次的願意。
漢十二年正月,漢皇帝劉邦回到沛縣,沛縣原來地一幫子故人,如武大嫂、王大娘、諸叔伯嬸母等等,全都到皇帝行宮裡,大家不拘禮節,飲酒為樂,通宵達旦,火燭十餘天不息。
劉信見三叔回來,也著意巴結。把沛縣小兒,找了一百二十名,帶到了行宮裡,在劉邦等人喝酒時,替他們唱豐沛的童謠。雖然其中不乏新做出來頌聖的調子,但劉邦還是高興至極。
劉常滿雖然沒有回去沛縣。卻也能遙想父親在沛縣之樂。記得有首歌唱道:“桔甜,酒香醇,如
如酒故鄉音。人生得意千萬回,難比,醉在鄉音裡,醉在鄉音裡。”想來大漢皇帝劉邦,當即在沛縣之中,目中所見。全是故人,耳中所聞,盡是鄉音,自然也是如痴似醉。留戀忘歸了。
那一晚,劉邦酒醉之後,便站起身來,搖搖晃晃的端起金盃,走上高臺,揮手示意正在唱歌地兒童們都停了下來,然後,自行編辭,以楚歌唱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數十遍,諸兒和之,父老皆以楚音高聲歌唱起來。唯有大皇帝劉邦,卻覺得人生之樂無盡,而人生之壽有窮,樂極悲生,涕淚橫。
漢十二年正月底,劉邦以為自己人馬過多,父老供給不足,便拔營起程,即將西歸長安。沛縣父老傾城而出,送到城西,留戀不去。
大漢皇帝其意,命駐營於城西,再痛飲三天之後,終於要起程了。先前高歌大風之後,劉邦就已經下令,令沛縣為自己湯沐邑,永免賦役,但父老們認為豐沛一體,豐邑豈可不免?於是挽留不去,為豐求情。
大皇帝劉邦此時,又顯出了他的本。
“豐邑是我出生地地方,我也極不能忘。可當初我最困難的時候,豐邑父老竟然和雍齒一起,背叛了我,所以我才不免!”與當初告訴太上皇,為何不封劉信為候,一樣言辭鑿鑿,唯大英雄能本。
父老求之再三,劉邦方才下令,免豐邑賦役,同沛邑。車駕這才西行而去。
然而,這一次的狂歡,卻讓皇帝突然得起了病來。
劉邦一生命硬,受過的輕傷不計其數,重傷也有十餘次,但一旦養好,就再也不曾發作。但這一次卻不同,這病來得突兀暴烈,不數間,皇帝竟然氣息奄奄了起來。
留守洛陽的呂后聽說劉邦病重,急忙把帶來的良醫派去,替劉邦治病。
那醫生詳細診斷後,告訴劉邦說病可治,誰知劉邦卻說:“老子提三尺劍而取天下,老子的命,乃是上天註定的,治之何益!”賜之五十金,卻不用他的藥方。
或許皇帝說的竟是真地,漢十二年三月,過了洛陽後,皇帝的病竟然一天天的好了起來,等到了長安,竟然還能接見群臣了!
然而這一次,終歸不過是迴光返照罷了。漢十二年四月,大漢開國皇帝劉邦,終於在長樂宮溘然長逝,享年六十二歲,諡高皇帝,世稱漢高祖。
同月,皇太子在未央宮即位,這便是史上有名的“大漢盛世”開創者,被後世尊為“大皇帝”的大漢帝國第二任皇帝劉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