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河北爭鋒第十一章記事下*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卷九:河北爭鋒第十一章記事(下)*免費(杯具了,連大結局一共有一萬五千多字,沒法一章發,今天這一萬多字免費,明天大結局有五千字另發。)我是莊凡,也是幽州王劉曄五百親衛營中一員——除了手上沒武器,與別的親兵沒有太多區別。
至於我用在這裡的稱呼,是沒有錯的,因為建安四年四月八,原安平王接到了天子詔書:封幽州王,鎮守幽州,在封地之內,有獨。立軍政權。
這個旨意來得很奇怪,因為憑我的猜測,許昌那位被控制的皇帝沒理由會下這個基本承認安平王出兵理由的詔書。但事實擺在面前,無論程序,規格,用璽都沒有錯誤,我不得不在當時接受了這個奇怪任命的實現,反正頭痛的不是我,不是嗎?
不可否認,從接到詔書,原本就士氣高昂的幽州軍團更是士氣上升到極點。據我所知,原本幽州的改革是在幽州王強力推動下強行進行,這使得相當部份出錢出人的士族們暫時屈服之餘,未必便沒有擔憂忐忑心理。
如今天子大魄力之下,幽州王有了明正言順的封賞權力,他們終於可以放下最後一層顧慮,轉而被大戰之中極易獲得的軍功所代表的權力,財富所引,開始全力支持幽州王的“平南統一”大業。
短短數間,幽州再擴軍五萬,與前時不同的是,這些軍士多數來自於士族家兵或者直系子弟,稍作整訓,很快便能形成一定戰鬥力。
心底稍計算下,我突然發現自己原本認為本不可能達成的平定計劃,未必便真沒有希望。
四月十五,第一批二十萬大軍起撥,幽州王親任統帥,麾下先鋒平南將軍呂布領幷州軍團,徵北將軍張飛,徵南將軍趙雲,鎮東將軍典韋,鎮北將軍太史慈各領步,輕騎,重騎,弓兵軍團,趙明、李政調任親兵營正副統領隨軍出發。
二十七,呂布繞任丘城而過,三千輕騎破襲高陽,因敵方準備不足,城內守兵不足千人,城外營地五千步卒反應不及,僅半
間便被攻克城池,餘敵紛紛逃散,少數逃往北方易京、或散入民間,多數逃往河間,亦或鄴城腹地。
而這一天,幽州王軍隊主力剛好抵達任丘城下。
稍作休整之後,於當下午便開始攻城,我親聽幽州王吩咐大軍第一仗,需求速勝,不要顧忌
費。於是,四百輛重型霹靂投石機發力之下,僅僅一個時辰,任丘北,東兩處城門破碎,城牆多處塌陷。士氣大振下張飛將軍指軍步兵軍團攻城,終於在天黑前攻佔城池,並且肅清餘敵。
第二,幽州王下令開官倉,以分糧為酬勞為利,以大軍武力為脅,徵城內民夫與部份兵卒協力,只用一
時間,便將城防完全拆毀。
後大軍繼續向河間進發,五月四,大軍至於河間。
行軍過程中,經過打探知曉此處為袁紹重點經營,有兵力五萬餘人後,幽州王下令調趙雲輕騎軍團北上,援助先鋒呂布,先攻易京,再轉而攻擊中山國。
我很不明白幽州王為什麼會這般調動,如果說拿下易京,可完全解除後顧之憂,那麼再攻擊盤據於中山一帶的黑山軍主力,多少便有些招惹數方,成為眾矢之的覺。
見到大軍暫時只是重圍河間而不攻,我找機會詢問了幽州王,他的回答令我十分尷尬和意外——“拜令師所賜,此時天下間並無與孤有共同利益者,為求儘速結束戰爭,惟有以實力勝之。既然現時各方勢力與我而言皆是敵手,那麼表現出無人能單獨敵對強勢,使得對手們為求生存暫結為盟,合併實力再來決戰,便是惟一能夠短時間內成功方法。”原來如此,聽完的我不僅明白了其中緣由,更是第一次清楚地發現相對於幽州王這般超卓人物,我自己那點本事,頂多算是有點小聰明,卻是上不得檯面。
然而就憑著我的能力,也能猜出如此作法之下,哪怕幽州本身強盛之極,面對諸侯聯手,勝負之數也僅在兩可之間。若是再有其它變數摻雜,結果就更難說了。
這一刻,我清楚地明白若不是師尊這個變數出現,若是再給幽州王三到五年時間,這個世道,沒有萬一,而是必然將會被他順利統一。我想起少時那一段極短暫的,不用擔心溫飽,每都能享受養父母關懷的
子,心中更有些不明的滋味
替出現。
但是,後來事情的發展還是出了些偏差,令我都不能評價它們對於幽州王來說,究竟讓他該慶幸,還是該鬱結。
大軍圍城十餘,每
間輪換
練,士卒們都憋著一股氣想要在敵人大軍來臨之際一逞身手,拼上
命換取功勞前程。然而想像中的敵人始終沒有來,而河間城內的敵人也從剛開始的雖驚不亂變得死氣沉沉,無論如何挑釁,連敢於回應喝罵的都沒有。
直到後來大戰落幕,我才明白其中始末。
原來,當幽州王出兵河北,破高陽,任丘,易京,奔襲中山消息被急送到正在烏巢坐鎮,指揮兩路大軍攻擊官渡以及兗州腹地的袁紹手中後,袁紹的第一個反應居然是完全不信並且固執地認為這是眼看就要支持不住的曹所用的緩兵之計。下令將信使抓起來嚴加拷問的他,在三
間連得十數封加急情報之後,終於相信了。
但是,當“偶然”得到消息的曹派出使者求見,請求兩方罷戰,先行聯盟共抗“矯詔起兵,圖謀不軌的劉曄”提議時,他麾下謀士間爆發了
烈的爭議。以許攸為首一方認為應當回應結盟請求,並且聯合河內張楊殘部,以及黑山軍主力,共同抵抗來勢洶洶的劉曄;以郭圖為守一方則認為無論是黑山,還是張楊與曹
,都與袁紹有很深的仇怨,似乎用“不死不休”來形容都不算過份,這等關係又如何能夠通力合作?還不如暫時維持局面,一方面下令領地內城池各自堅守待援,一方面加緊進攻,完全擊敗曹
後
併其地,再擴軍力,轉而回頭攜大勝之勢,以六州雄厚實力為後盾,與劉曄或決戰,或消耗持久都屬可行袁紹經過猶豫之後,終於還是覺得郭圖一方理由更加充足,於是決定下大方向,然後由謀士們補充,最終定下了一個讓我目瞪口呆的計劃。
我實在不能理解這位家世顯赫的三公之後,怎麼會有這般表現。
他先口頭答應曹使者結盟請求,後面又要求兩方首領正式會談,商定結盟細節。為示“誠意”地點定在了大河之南,離曹
官渡大營並不遠的一處小山坡之上。
然後,袁紹沒想到的是,他這種不顧大局的想法使得一個人完全灰心喪氣,更致命的是,這個人還是曹的同鄉——許攸許攸認定以袁紹這般行事方法必然只有失敗一途後,便一邊派親信到鄴城接出家小暫且避於鄉野,找機會再接他們南渡逃離河北。一邊卻在會談前一
假託病倒休養,悄然渡河,好不容易藉著已停止攻擊,不如以前那般圍困嚴密機會進入曹軍大營。
一番見面解釋,令曹大驚大喜之後,大怒下作了決定。
第二只帶著兩名親衛的曹
,初見面,便假借
慨親熱接觸、確認袁紹身份後,便暗示身著普通親衛服的許褚暴發發難,
出配刀制住了尚不知何處出錯的袁紹。
為活命,袁紹不得不“親陪”曹
回營,等待他的,是曹
毫不留情的斬殺於是,鴻門宴成了喪命局。
有許攸的指點,明白若袁紹身死,袁軍不僅不會同仇敵愾,反而會陷入各自擁護三位公子爭取權力局面的曹,在面對不知為何行止異常,但又實力空前的劉曄將要來臨局面時,不得不快刀斬亂麻,
藉此機會儘可能
併袁紹留下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