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刺客王越的信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哦?敢問這位高足是誰?”

“您一定聽說過,就是號稱最有希望繼承鄭玄公衣缽的經學大師——荀諶。”趙彥道。

“啪”的一聲,楊俊握著的筆,一下子從中折斷了。

紛紛揚揚的大雪終於停了,許都內外觸目皆白,有若舉城縞素。這應該是開前的最後一場雪,附近的農人都說今年只要不鬧兵災,說不定會有個好收成。

這一天氣晴好,一串長長的隊伍從許都的正北厚德門徐徐開出,朝著城北的和梁而去。隊伍中有當今天子與皇后、尚書令荀彧、司徒趙溫以及朝廷百官,就連曹公的二公子也來了。隊伍的儀仗十分簡陋,僅僅只有皇帝與皇后的座駕是一輛翠羽黃裡的雙轅馬車,鹵簿只有十餘名打著冠蓋的黃門。其他皆為輕車,許多人甚至不得不在雪濘的土路上步行。

翊扈左右的原本該是羽林、期門二軍,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他們被別的衛隊替換。這些衛隊分成了步、騎兩部:步兵皆著黑甲,乃是曹仁營中的銳;騎兵則是張繡的西涼騎,馬頭上還蒙著褪的深褐獸皮。

這些倒黴的文武百官之所以要艱苦跋涉,全因為孔融在數天前上的一道書。

孔融上書的內容很簡單:“農者國事,天子當親耕籍田,勸民始耕如儀。”正月親耕,本為漢帝每年必行之禮。只是前些年漢室顛沛離,別說田了,連立錐之地都沒有,這些儀禮自然無人提及。到了許都之後,諸事都出於司空府,朝廷更不需要這份心思。孔融忽然提起來這麼一出,荀彧居然不好拒絕——皇帝親耕籍田,為天下表率,這本就是件無可厚非之事。而且這件事宣揚出去,也可以向天下宣示許都政治的穩定,對曹氏也是件好事。

於是荀彧挑選了許都城北十五里處的和梁。那裡本是軍屯,曹公大軍北上以後,一直由附近民耕種,只是地廣人稀,忙不過來,倒適合當籍田之用。

車子在默默地向前滾動,劉協坐在馬車上,試圖把脖子向外伸去,貪婪地著外頭清冷的寒氣。他自從來到許都,只能在皇宮、司空府有限的幾個地方待著,那些地方窄小仄,讓他憋悶得快要發瘋了。難得出來一趟,總算讓他的山野之心得以有片刻的息。

“陛下,你大病未愈,不可多吹寒氣。”伏壽在旁邊溫柔地提醒道。劉協知道她的意思,他現在不是在河內打獵的野小子,而是一個病弱不堪的皇帝,不能表現出太過興奮。

“朕倒忘了。”劉協悻悻縮了回來,重新握住伏壽冰涼的手。伏壽低下頭,用另外一隻手去撥暖爐裡的炭灰。

自從那一天在祠堂與楊修密談之後,劉協選擇了留下來,可是他與伏壽的關係變得奇怪起來:伏壽還是和從前一樣,無微不至地盡著子和一個同謀者的責任,可是劉協能覺到,從前那個蘊藏著熊熊烈火恨不得要推著他一起燃燒的伏壽不見了。現在的她,更像是一個手執稅簿的主計,冷漠而嚴謹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一分不差,也一分不多。劉協相信,即使現在他提出敦倫之事,伏壽也會沉默地接受,不會有任何反抗。

一想到這點,劉協心裡頗不好受,手上被伏壽咬的傷口還未完全癒合,他寧可被她多咬幾口,也不希望看到現在溫而死寂的局面,好似那尚有餘溫但炭火已熄的暖爐。

也許楊修說得對。她之前的熱情如火,不是為了他,而是把他幻想成了真正的劉協;現在她已經把這個幻想拋開,對於一個同謀者,只要做到自己應盡的責任就足夠了。

劉協正在想著,忽然身旁傳來馬蹄聲,荀彧騎著馬從車畔經過,拉住韁繩,俯身說道:“陛下,前方馬上就要到和梁了。一切禮儀,都有司徒和少府大人持,屆時陛下只須依言走一圈就可以代了。”

“當今天子,連耕個籍田都要被人指引著來啊。”劉協心裡不無嘲諷地想,臉上還保持著病容,緩聲道:“朕知道了。”荀彧又道:“陛下,還有一事。依照朝制,天子之後,本該是三公、九卿、諸侯、百官依次耕作。不過許都亂事剛平,臣以為,當請張將軍和曹將軍在天子之後先耕,以示穆睦。”劉協知道荀彧的意思,張繡新降,曹仁又是曹氏在許都目前最有實權的代表,天子攜此二人親耕,意義非同一般。劉協習慣地回頭看了一眼伏壽,她專心撥暖爐,沒有任何表示。

劉協只得自己權衡了一下,點頭應允。荀彧得了回應,驅馬離開。劉協還沒把身子坐正,伏壽忽然開口細聲道:“陛下你做得對,如今我們須得恭順隱伏,不可讓曹氏再起疑心。”

“楊先生讓我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問題,不要老是靠著別人的提點。”伏壽聽得這番話,邊有一絲不易察覺的抖動:“聽起來陛下您對楊修,還真是言聽計從呢。”劉協眉頭微皺,顯然對這句話不太接受。伏壽看出他的反應,復又把頭低下去,以更低的聲音道:“楊先生乃是當世奇材,中帶甲百萬,實是漢室的最大臂助——可是他太聰明瞭,易惑人,亦易惑己,若任其驅馳,有傾覆之虞。”劉協有些不快:“聰明也是過錯麼?這種評價,實在有失公允。”

“這並非我說的,而是楊太尉的意思。”伏壽說完這句,垂下頭去閉口不言。劉協聽到這個名字,有些發愣。老子居然這麼說兒子,他復回想起楊修,那對楊彪的行事似乎也有些意見,看來這反曹陣營裡,即便是一家子,也並非是鐵板一塊啊。

就在劉協愣神的時候,趙彥正混跡在百官隊伍中,一腳深一腳淺地朝前走著,任憑飛濺起的泥點汙官服的下襬。別人走起路來,都刻意拎起衣角,他卻顧不得這些,這是他難得的可以近距離觀察皇帝的機會,必須要抓緊記憶下每一個細節才行。

若按照漢宮儀仗,他絕不可能有接近皇帝的機會。但是在許都這個皇權衰微的地方,連鹵簿都湊不全,更不要說設重圍騎障了。趙彥相信,就算自己湊到皇帝車駕旁邊,最多也就是被呵斥幾聲,那些衛兵不會真的認真保衛一個行如傀儡的皇帝。

於是他快走幾步,謹慎地朝著隊列的前端移動。身旁的人都忙著跟腳下的路面打道,誰都沒注意到這個小議郎奇怪的舉動。趙彥抖擻神,仔細在心裡默數著過往的騎兵和步兵,等到身邊衛兵最少的時候,他忽然邁開大步,藉著一處凸起地勢,從兩個走得歪歪斜斜的官員之間穿了過去,讓自己置身於九卿的隊列之中。

漢室此時九卿不全,也都沒資格坐車,個個在地上走得苦不堪言。趙彥看到孔融也在其中,走上一步,扶助他的胳膊。孔融一看是趙彥,呵呵一笑:“你腿腳倒靈便,先跑到前頭來了?”

“少府大人您可小心,別摔倒了,等會可還有您的安排呢。”

“哼,放心吧,我可都準備好了,不會讓這些人好過。”孔融氣哼哼地朝著前頭的丁衝、王必等人做了個威脅的手勢。他們都是曹氏在朝廷的代表,喜歡聚在一起走。更遠處是荀彧和趙溫,他們一個是尚書令,一個是司徒,是朝廷頂尖的兩名高級官員,也只有他們有資格尾隨皇帝的駕鑾。

“對了,聽說你去找楊俊的時候,他的反應有些奇怪?”孔融問。

“嗯,怎麼說呢…那個名字似乎對他刺不小。”

“這也難怪。楊俊是今文派的名士,而荀諶師從鄭玄,是古文派的大將。雖說鄭玄一直致力於調和兩派,可他當年畢竟當眾打敗過號稱‘學海’的今文大師何休,而何休正是楊俊的師祖、邊讓的老師。”這些掌故,趙彥遠不如孔融稔,可他總覺得不是那麼回事。一個人怎會驚訝到連筆都捏斷了呢?這得用多大的勁?

暫時不要想這些無關的事情了。趙彥搖搖頭,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在皇帝身上,可不能讓這些閒事幹擾了董妃臨終前的囑託。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