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頒佈徵才令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袁紹大敗,率800餘人退守黎陽,袁軍被曹殲滅7萬餘人。”看著手上的戰報,呂三陽到很是不解,袁紹怎麼那麼快就敗了,雖說袁紹的敗亡早就清楚,但真正看到結果又讓他無措。抬頭看著賈詡問道:“先生看我們下一步該怎麼做。”賈詡說道:“曹雖然擊敗了袁紹,但他的實力損耗也很大,暫時無力北進,袁紹雖敗,也同樣在冀州還擁有一定的實力,曹要想吃掉他也有一定困難,我們現在已經控制了青州,如果迅速動員起來,應該得到8萬軍隊,但我們也不可能把所有軍隊都用上,其中的一半還必須用來控制各地,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可用的兵力是4萬,我認為可以用這些兵力去搶佔幽州全境和冀州的一半,之所以只佔冀州的一半是因為我們要給袁紹一些想頭,否則他一氣之下投了曹,我軍肯定麻煩。袁紹有了一半的冀州,他也可以成為我們與曹的緩衝帶,這樣更利我們發展,如果實現了這個佔領冀幽的目標,我們的回璇餘地就增大了。”

“如果袁紹攻擊我們呢?”呂三陽心虛地問道。

哈哈一笑道:“他現在本沒有同我們一戰的本錢,如果他是明白人,就只有承認我們佔有這些地方,與我們聯盟。

“呂三陽雙手一拍道:“就這麼幹!

“在呂三陽的命令下,青州各地4萬兵迅速集結了起來。

官渡一戰袁紹大敗回到黎陽蔣義渠營帳中時,周圍只剩下為數很少的謀士和將領,袁紹拉著蔣義渠的手無比傷地說:“我把自己的腦袋都給你了。”環視了四周,看到神情緊張,疲憊不堪的眾人道:“如今我軍大敗,曹勢大,我們怎麼辦?”辛毗道:“我們還有冀州、青州、幽州之地,可迅速動員軍隊以抗曹。”郭圖也說道:“現在青州張郃擁有兵數萬,可調其率兵到鄴城,讓譚公子回青州主持事務。”審配面帶憂容說道:“形勢很不樂觀,據探報,青州的實際掌權者是呂三陽。”審配的話令眾人大驚,袁紹忙問道:“正南何出此言?”

“張郃已被呂三陽收服,呂三陽還有一個重要謀士叫賈詡。”審配拿出一份書對袁紹說道:“這是我安排到張郃手下的一名小將剛剛傳回的消息,現在整個青州已經暗中被呂三陽佔據了。”審配的話對眾人的震動可以說是天塌般,首先是呂三陽收服了張郃,這已經讓人很吃驚了,接著更吃驚的是賈詡成了呂三陽的謀士,這比起前事更讓人不可思議,賈詡是誰啊,那可是一個很厲害的人,袁紹曾經都想招降的人,後來不知怎麼的就失蹤了,現在竟然一出現就成了呂三陽的謀士!

“呂三陽想幹什麼?”袁紹緊盯著審配問道。

“呂三陽正在青州集結軍隊,圖謀很大啊!”審配再次說出了這一驚人的話語。

袁紹大叫一聲:“小兒可惡!”口吐鮮血倒在地上。

由於黑虎等人要駐守各地,呂三陽決定親率大軍向幽州進發。

現在袁紹軍大敗的消息剛剛傳入,袁紹統治區出現了混亂,呂三陽的大軍基本沒遇過什麼有力的抵抗就渡過了黃河,大軍直指信都。

面對呂三陽大軍的進發,冀州全境瞬時大亂,各種勢力這才發現呂三陽勢力的突然出來,畢業冀州是袁紹的老巢,這裡有眾多的袁氏宗族和與袁有關的勢力,一時之間,各種各樣反對呂三陽的言論不斷出現,有的大家族甚至糾集地方武裝或明或暗阻擊呂軍,最讓呂三陽難過的是,佔領地在一些有心人的鼓動下,讀書和做官的人都不願出仕,本找不到人來治理城市,大多的讀書人都不願意到呂三陽這個寒族的政府中任職。

缺人才就無法治好地方,雖然陳中也推薦了不少人,但隨著地盤的擴大,陳中那點人也無法滿足形勢的需要。

呂三陽就此事請教賈詡,雖然賈詡也是有很高智慧的人,但對於這種事情並非他的長處,他也深袁紹家族在冀州勢力的強大和影響的深遠,讀書人基本上被他們所掌。

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呂三陽只好翻查張朝剛的記憶,無論怎麼樣看,現在還只有一個辦法,還是曹用過的“唯才是舉。”在陽丘時呂三陽就用過這方法,但效果不大,那時他僅只是一個小小的將領,現在的情況發生了變化,應該有些用處了。呂三陽把這個辦法講給賈詡聽了後,賈詡建議呂三陽把曹發來的青州刺史的聖旨利用一下,這樣才有可能引到人。

第二天,呂三陽的佔領區內各城都相繼貼出了呂三陽下發的“徵才令”在“徵才令”中,呂三陽首先講到自己是皇帝親自頒詔的青州刺史這一事實,然後才講到向各地徵才,對於人才的要求是不分寒門和大族,只要有才能都可以到設在各地的徵才館應徵,並且把待遇定得比其它地方同等情況下的還要高。

對於呂三陽的“徵才令”高門大姓本無視,但這個“徵才令”對於寒門子弟卻有著無比的引力,特別是待遇定得很高,這對許多家境貧寒的讀書人的引就更大了。有了這麼好的待遇,同時又看到呂三陽是皇帝親自任命的青州刺史,這也就徹底解決了大家的顧慮,原來門前冷清的徵才館頓時人滿為患,各式各樣的人都擁了進去。

徵才館中分立了文人、軍人、匠人、商人、特殊技能等各種應聘處,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報名。這就更加發了人們的熱情,原來大家的概念中只有文人和軍人是人才的觀念一下被打破,沒想到匠人和特殊技能的人,甚至商人也算人才,不少有一技之長的人也加入到應聘的行列中。

這個“徵才令”終於招到了很多基層人才,雖然高等級的人不多,但重在可用的人不少,大大緩解了呂三陽對人才使用上缺人的壓力。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