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到得崩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宋朝此時單靠著一個賈似道無異長城一般,得了告急的信息,便拜賈似道為樞密使、右丞相,出屯漢陽,以援鄂州。未幾,又移黃州。這賈似道只知遊湖賭錢,飲酒宿娼,哪裡能夠臨陣打仗?
可憐他瞧見蒙古營中人喊馬嘶,旌旗飄揚,刀槍劍戟如密麻一般,耀爭輝,已嚇得他膽裂魂飛,手足無措。
忽必烈又督領人馬晝夜攻城,急如星火。賈似道沒有法想,只得暗派宋京往蒙古營中請稱臣求和,忽必烈拒絕不允。賈似道正在著急,恰巧合州的王堅,差阮思聰來報,說蒙古主已死,兵馬全行退去。賈似道又趁此機會,派宋京前去求和,情願納江北地,歲奉銀絹各二十萬。
忽必烈還不肯答應。曾得著蒙哥汗崩逝的消息,部下郝經暗中進諫道:“今國遭大喪,神器無主,宗族諸王,莫不窺伺,倘或先發制人,抗阻大王,勢且腹背受敵,不如允宋議和。
即北返。別遣一軍,
先帝靈輿,收取璽綬,召集諸王,議定嗣位,那時大王應天順人,自可坐登大寶了。”忽必烈聞言,恍然大悟,遂答應和議,與宋京約定,盡納江北地,歲貢銀絹各二十萬,乃退兵北去,那兀良合臺平了西南,奉到忽必烈的命令,回師援應,正在進取潭州,聞得和議已成,亦移兵北返。
賈似道得了消息,也不想想和議方成,竟令夏貴率兵追襲,殺了他的殿卒百餘人,遂詐稱諸軍大捷,獻俘宋廷,那宋理宗昏頭昏腦,信以為真,說他有迴天再造之功,召令還朝,加封衛國公,大為寵眷。
忽必烈引師北返,行至中途,聞得國中假託蒙哥汗遺命,方括民兵,忽必烈道:“我兵已足,何用括民為兵?此必和林陰圖變亂,故有此舉。”既抵燕京,即出示縱還民兵,人心大悅。
及抵開平,諸王末哥、哈丹、塔齊爾等悉來會,願戴忽必烈為大汗。未知忽必烈能登汗位否,且聽下回分解。***話說忽必烈到了開平,諸王末哥等來會,願推他為大汗,忽必烈謝不敢當。
後來又接到西域旭烈兀來信,說是西域平定,已經班師,並殷殷勸進。幕下諸賢士,亦勸他不可失卻機會,宜速正位號,以杜宗王覬覦之心,忽必烈遂允諸人之請,不待庫里爾泰會議,竟即大位。
其時姚樞、廉希憲等方膺大任,遂代為草詔,宣佈即位,播告天下道:朕唯祖宗肇造區宇,奄有四方,武功迭興,文治多缺,五十餘年於茲矣。
蓋時有先後,事有緩急,天下大業,非一聖一朝所能備也。先皇帝即位之初,風飛雷厲,將大有為,憂國愛民之心,雖切於已。尊賢使能之道,未得其人。
方董夔門之師,遽遺鼎湖之泣,豈期遺恨,竟勿克終。肄予沖人,渡江之後,蓋將深入焉。乃聞國中,重以僉軍之憂,黎民驚駭,若不能一朝居者。
予為此懼,驃騎馳歸,目前之急雖紓,境外之兵未戢。乃會群議,以集良規。不意宗盟,輒先推戴,左右萬里名王鉕巨,不召而來者有之,不謀而同者皆是。
鹹謂國家之大統,不可久曠。神人之重寄,不可暫虛,求之今太祖嫡孫之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賢以長,止予一人,雖在征伐之中,每存仁愛之念,博施濟眾,實可為天下主。
天道助順,人謀與能,祖訓傅國大典,於是乎在,敦敢不從?朕峻辭固讓,至於再三,祈懇益堅,誓以死請。
於是府順輿情,勉登大寶。自唯寡昧,屬時多艱,若涉淵冰,罔知攸濟,爰當臨御之始,宜新弘遠之規,祖述變通,正在今。務施實德,不尚虛文,雖承平未易遽臻,而飢渴所當先務。
嗚呼!歷數攸歸,欽應上天之命。勳親斯托,敢忘列祖之規?體極建元,與民更始,朕所不逮,更賴我遠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協力,獻可替否之助也。誕告多方,體予至意。
此詔即下之後,又仿照中原建元的體例,定為中統元年,亦下敕文道: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御群下,朝廷草創,未建潤飾之文。政事變遷,漸有綱維之目。
朕獲纘舊服,載擴王圖,稽列聖之洪規,講前代之定製,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法秋之正始,體太易之幹元,炳煥王猷,權輿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
,建元為中統元年。唯即位體元之始,必立經陳紀為先,故內立都省,以總宏綱。
外設總司,以平庶政。仍以興利除害之事,補偏救敝之方,隨詔以頒。於戲!秉某握樞,必因時而建號。施仁發政,期與物以更新。敷宣懇惻之詞,表著憂勞之意,凡在臣庶,體予至懷。
建元既定,又從劉秉忠之言敕修官制。蒙古初興,本以遊牧為主,部落野處,爭戕掠奪,強者為尊,本無所謂官職。及成吉思汗受各部推尊,平定朔漠,雖亦講究一番,分職任事。
但所設的官,極為簡單。最重要的喚為斷事官,兼理民、刑等事,帶兵官稱作萬戶,後來土地逐漸推廣,始仿照金邦的制度,建立行省,設宣撫元帥等官。
至忽必烈即位,劉秉忠、許衡等既膺重用,以恢復文治為己任,所以勸忽必烈建元立極,頒詔更始,此時又命劉秉忠會同許衡參酌古今,訂定內外官制。
以中書省總政務,樞密院掌兵權,御史臺司黜陟,其次則有寺、監、院、司、衛、府等職,奉行政務,這是內官制。
外官則設行省、行臺、宣撫、遣訪、牧民之吏,則路、府、州、縣,官有常職,祿有常俸,以蒙古人為長,漢人為副,一代規模,經營完備,忽報阿里不哥稱帝於和林,那阿里不哥乃忽必烈最小的兄弟,蒙哥汗率兵南征,命他留守和林。
蒙哥汗歿後,阿里不哥遂分遣心腹,易置將佐,聯絡蒙哥汗諸子,及察合臺、窩闊臺的子孫,開庫里爾泰大會,自稱蒙古大汗。命部下劉太平、霍魯懷等佔據燕京。
哪知廉希憲已奉了忽必烈之命,先抵京兆,設計誘執劉太平、霍魯懷,斃之於獄。六盤守將渾塔噶亦舉兵響應阿里不哥。
希憲得了消息,不及請旨,急令總帥汪良臣率軍往討,諸王哈丹也奉了忽必烈之命,引軍到來。兩軍會合,殺死了渾塔噶,希憲自劾擅命遣將之罪。
忽必烈反下詔獎諭,非但不加罪責,且賜給金虎符,行省秦蜀,自率人馬進討阿里不哥。戰於錫默圖,阿里不哥大敗而遁。
忽必烈乃引軍而回。劉秉忠又請定都燕京,建設國號,忽必烈從之。遂遷都於燕,建國號曰元,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都是劉秉忠代他擬定的。
又下一道建立國號的詔書,道: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非獨我國。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亙名大以殷夏中。
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利而制稱,在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且皆徇百姓見聞之偶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
我太祖聖武皇帝,握幹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草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
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幹元之義。茲大治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定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
事從因革,道協天人。於戲!稱義而名,固非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負於投艱。嘉與敷天,共隆大號。從此以後,蒙古已有了國號,忽必烈滅了宋朝,混一中原,到得崩逝,廟號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