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荒東經》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後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家叫黑齒國。
黑齒國地望應在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一帶。證據如下:(1)黑齒國為帝俊後裔姜姓之國。
(2)夏商時姜姓紀國故地在照安東衛到江蘇贛榆之間。
《左傳-隱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海州”條下雲:“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週一裡餘。按《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的距離恰好是75裡,所以今安東衛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故城
秋…古城遺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注:“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志》載:“紀,都紀,遷於劇,注,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
“光緒《縣誌》載:界牆城,即紀鄣城。
“界牆城,縣北六十里,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
“《水經注》載:“游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海”;杜預《左傳》注:“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但贛榆北60-75裡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一帶,二者相去並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臺村,鄣邑(舊都)仍屬紀,秋時歸屬莒國。
(3)古紀障之紀國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紀國姜姓為炎帝后裔的記載出現較晚,最早見於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18)所載,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其後以國名紀為氏。
但有史料證明紀障(古紀國)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證據如下:第一,《山海經》數次提到炎帝及其後裔包括在海岱地區的後裔,但在《海外東經》或《大荒東經》的地域內從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
注於河”《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海內經》“炎帝之
,赤水之子聽【訁夭】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
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地沿革時說:“昔
鳩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左傳》杜注稱:“逄伯陵,殷諸侯,姜姓”山東濟陽縣劉臺子西周墓出土了屬於逢國的青銅器,逢公為伯陵之後,姜姓。儘管齊地與商周時壽光紀國接壤,歷史上從未有紀國之姜為逢伯陵之姜的記載或傳說。
第二,據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西周初年炎帝后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的記載,即使有個炎帝的後裔受封的紀國,也只能是壽光的紀國,而不是紀障的紀國(假設有兩個紀國的話)。關於紀國之紀障古城,《故城
秋…古城遺址考察》一文寫道:“另據國名記載:“炎帝后,姜姓國”但從史料考證,炎帝之後,周封國不在此地”第三,宣兆琦(19)在《從姜炎文化看齊文化的淵源》中寫到:“紀國。殷商時期,有一個紀國,在今山東壽光境內。《左傳-隱公元年》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紀國為姜姓所建,並見於《史記》索隱及《路史》諸書。金文將“紀”寫作“己”在壽光縣城南20裡處,有舊城遺址,紀侯臺遺址等。己侯鍾便出土於紀侯臺下。近年來,在壽光境內出土了一批紀器。據壽光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均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個姜姓紀國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壽光境內”這說明紀障之紀國更是早於殷商時期。如果紀障之姜為炎帝之姜,就像逢伯陵之姜一樣,《山海經》中應該提及。也有另一種可能,壽光紀國為炎帝之姜,紀障紀國為帝俊之姜,後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二者混為一談。但不論那種可能,紀障之姜肯定不是炎帝之姜。那麼,紀障之姜只能是帝俊之姜。
第四,秋時代,萊國與莒國尚夷風,用夷禮,因而為齊魯等周王室或其諸侯國所不齒。而紀國與萊國世代為通婚國,說明紀國與莒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東夷方國。
第五,宋代《路史》(20)記載少昊後代有:“偃姓國22個,贏姓國57個,李姓國4個,紀姓國6個,蔑姓國2個,還有不知何姓的國9個。總共6姓100個國”說明少昊之後有紀姓(姜姓,因國而姓)。
第六,從考古學的角度講,炎帝文化屬於仰韶時期的文化,與仰韶時期相當的海岱地區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如果炎帝后裔從黃河中上游遷移到黃河下游的海岱地區,勢必將仰韶文化帶到海岱地區。考古學證明,由一個族群和部落因遷移而形成的方國,必然留下該族群的文化痕跡。因為除了遷移時攜帶的生活用品之外,即使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之中,本族群的文化在他們製造的生活用品上也一定會得到反應。在整個海岱地區,特別是在照一帶已發現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各種器物,但迄今為止並未發現有任何仰韶文化的痕跡。也就是說,海岱地區在龍山文化之前無炎帝之姜。海岱地區即使有炎帝之姜姓古國,也只能是在夏商期間遷移而來。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的逢伯陵。
第七,許倬雲(21)在《西周史》中列舉了包括紀國在內的眾多西周封國的遷徒,然後寫道:“這些封國均曾遠遷數百里甚至上千裡之外,則隨封君遷移的族群,一定是分封的主體。以姬姓與姜姓封國遷移的路線來看,都由河南移往更東方或南方的新領土,為周室建立新的藩屏。在新的地方,這些族群疊居在原居民的上面,構成封建的統治階層。《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所謂“因國”也就是這些分封族群所君臨的土地。統治的族群在“因國”集中居在都邑之中,是即“國人”而“因國”的原居民,散居在各處的聚落中,是即“野人””這樣,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的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的記載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古紀障之紀國的前身為黑齒國,帝俊之後姜姓。在殷商時期姜姓紀國擴展到了壽光一帶。後來周王朝將炎帝后裔作為統治者分封到了紀國,炎帝后裔成了“國人”帝俊後裔則成了“野人”因此才有了紀國姜姓,炎帝之後的說法。
《淮南子-修務訓》(22)提到黑齒國:“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東至黑齒”也明確說明黑齒國在華夏的東部。
4、十國《海外東經》“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
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
居下枝,一
居上枝”《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於烏”《大荒東經》: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
,生十
”就像帝俊生黑齒一樣,羲和生十
表示羲和的後代建立了十
國。
“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於甘淵”在古人的眼中,太陽的變化是清晨
出時涼
,爾後溫度逐漸升高變得炎熱直至落山,循環往復。古人對太陽在一天之內的溫度變化不理解,因此產生了太陽女神羲和在甘淵中浴
,使其降溫的傳說。這表現在《山海經圖》中就是有一女子在甘淵中給太陽洗浴的場景。到了文字《山海經》,就成了“有女子名曰羲和,方
浴於甘淵”
據黑齒國在“湯谷上(南)”湯谷地望應在黑齒國之北,其地下考古所對應的是
照市的堯王城遺址,這就是所謂的“十
國”羲和之國。而湯谷就是東夷人祭祀太陽神的聖地。
堯王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個相當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堯王城龍山古國的“都城”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後認為,該遺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當與兩城鎮遺址面積相仿。在這裡首次發現了土坯房建築,特別是奠基石的發現揭開了中國在建築領域舉行奠基儀式的先河。墓葬的葬俗獨具特,在墓主人周圍鑲陶片構成方形墓框的現象是非常少見的。該遺址出土的銅渣,表明該地最先邁進了銅石並用的文明時代。
據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與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普查結果,堯王城周邊地區為三級聚落分佈。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堯王城遺址面(東)向大海,背(西)靠老牛頭頂,雙山,白雲寺等山系,右(南)是竹子河和大寨山和磴山,左(北)為傅湍河和奎山。十足的帝王之氣和風水寶地。
堯王城墓葬考古表明,墓向均朝向遺址南部的磴山一帶。磴山東北麓有石盆山,石盆山上有眾多關於太陽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傳說(23)。現在仍然有太陽神石、石祖像、太陽神陵、雞呴呴嘍山、老母廟等遺蹟。石盆山中的山谷為秦始皇所命名的望仙澗。據清人王隕(24)的記載,望仙澗中有老母廟,祭祀的是女媧和羲和。
(四)其它方國地望的推測。
在奢比屍國(今江蘇連雲港連雲區到贛榆一帶)之南,有嗟丘和大人國。
《海外東經》“丘,爰有遺玉、青馬、視、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大荒東經》:“東北(疑為“南”)海中,又有三青馬、三騅、甘華。愛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
、甘華、甘柤。百穀所在”《大荒東經>:“大荒東南隅有,名皮母地丘”該“嗟丘”似為“皮母之丘”《海外東經》“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丘北”《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
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
“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嗟丘和大人國的地望大約在江蘇灌雲縣大伊山一帶。該區域的考古文化為大伊山新石器時代石棺葬遺址,該遺址在連雲港市灌雲縣城北一公里處的大伊山東南角山麓臺地的青風嶺上。遺址揭面積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時代“石棺墓葬”64座,隨葬文物150餘件。大伊山遺址反映出典型的大汶口等北方文化的類型特徵,又含有蘇南文化的某些因素,是東夷文化的前沿。
在贛榆之屍國之北,黑齒國(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之南,除了青丘國之外,尚有君子國和困民國。
《海外東經》“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屍北”《大荒東經》:有東口之山。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珂案:說文四雲:“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而博物志外國雲:“君子國人,衣冠帶劍,使兩虎,民衣野絲,好禮讓不爭。土千里,多薰華之草。民多疾風氣,故人不蕃息。”君子國的地望似乎應在連雲區和贛榆青口鎮之間(二者距離60公里)。
該區域的考古文化有如下代表:北青墩廟遺址(含蘇青墩遺址),系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城頭鎮青墩廟村北,為一大河灣沙灘,面積約15萬平方米。鹽倉遺址(含廟臺子遺址),該遺址位於海頭鎮鹽倉城村,史載為秋莒國鹽官駐地,漢代在此駐城,為一東西走向的臺地,長120米,寬115米,高3米。
《海外東經“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山海經圖》上有彩虹的虹字,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圖示古漢字,熊國英著)。古人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把彩虹描述為虹虹“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是彩虹呢,還是有兩首的怪物。就連司馬遷也說“餘不敢言之也”《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工蟲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朝陽之谷位於君子國和黑齒國之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又“逮於海隅,遂登之果,昭臨朝陽”此朝陽或許彼朝陽也。
《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海外東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大荒東經》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鳥,方食其頭。王亥託於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潛出,為國於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據此,王亥的困民國應該是豎亥的方國。遠古時期人們的地理順序是南、西、北、東,也就是說,《山海經圖》與今天的地圖恰恰相反,即上南下北,左西右東。據“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推測,困民國當在青丘國之西,正是臨沂地區。臨沂是龍山時期堯王城類型的另一箇中心區,也是殷人先祖聚居的地方。
在十國(堯王城古國)之北,有雨師妾國、玄股國、
民國和勞民國。
《海外東經》“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
北,為人黑身人面,各
一龜”郭璞雲:“雨師謂屏翳也。”郝懿行雲:“楚詞天問雲:『蓱號起雨。』王逸注云:『蓱,蓱翳,雨師名也;號,呼也。』初學記(卷二)雲:『雨師曰屏翳,亦曰屏號。
《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雨師妾國可能在海曲古城(照縣城之西)一帶,東海峪遺址遺址為其代表。該遺址在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公佈面積有8萬平方米,中美聯合考古隊進行“區域系統調查”時認為該遺址當為20餘萬平方米。東海峪遺址房屋建築分佈密集,反映出這裡是一處規模較大的原始村落。從“東海峪遺址”房屋的建築看,房屋臺基的出現、夯築技術的使用,都開啟了中國傳統的夯築臺基式土木建築的先河,這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房屋建築出現“散水”設施,說明先民已掌握了較為先進的防
技術。
東海峪遺址明顯不屬於堯王城古國,因為東海峪墓向多以向河山為主,而堯王城墓向多朝向石盆山。東海峪出土有陶玲,應當是雨師祭祀時用的樂器。
《海外東經》“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大荒東經》:有招搖山,融水出焉。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
玄股國地望大約在兩城遺址一帶的地域。兩城遺址背山面海,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據英國版本《世界史便覽》稱: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國山東照市兩城為亞洲最大的城市。2005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項目。該遺址文化層厚2—5米,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文化層以龍山文化層為主,這裡出土了全國唯一的一件獸面紋玉錛;出土的鑲嵌綠松石玉鉞也是玉器中的
品;陶器的器型十分豐富,出土的器物造型幾乎涵蓋了此後歷朝、歷代的造型,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藝術
也極強,遺址中出土的陶鳥、太陽紋陶盆就是其中的代表,證明兩城鎮先民不僅是一個崇尚鳥的民族,也是一個崇尚太陽的民族。兩城鎮遺址有三圈城壕,遺址是所處聚落群的一個核心,是兩城鎮古國的“都城”;遺址內發現了近百平方米的房址,應為祭祀或大型聚會所用;葡萄酒的發現,駁斥了中國釀葡萄酒外來說,把中國釀葡萄酒的歷史提前了兩千年;浮選的小麥標本是考古的重要發現,證明龍山時代中國北方,魯東南地區是一個旱澇適宜的農作區。
《海外東經》“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
。一曰在玄股北”《山海經-大荒東經》:有招搖山,融水出焉。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
民國有可能在膠南縣,琅琊附近的靈山衛一帶在
秋時代屬莒國。莒國在此設安陽邑,為莒國五陽之一。
《海外東經》“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黑”勞民國可能在膠州市三里河到青島市區一帶。地下考古以三里河龍山文化遺址為代表。該遺址屬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膠州市南關街道辦事處北三里河村神仙溝西,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遺址的地層堆集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屬龍山文化層,-下層為大汶口文化層,經兩次發掘,出土文物達2000-餘件,是一處內涵極為豐富的古遺址。其中,薄胎黑陶器(又稱蛋殼陶器)是中國龍山文化獨有的文化遺存,工藝之
,實屬罕見。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1件該遺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高20釐米,重39克,口盤部分僅厚0。3毫米,薄如蛋殼,光亮如鏡,堪稱絕世佳作。另外,還發現龍山文化類型墓葬近百座,大汶口文化類型墓葬60餘座及房屋遺蹟、-窯
等。
古莒國曾立都於膠州市三里河不遠的地方…計斤,即《左傳》上的“介”袁兆國(25)在《莒國文明注青史
盪演義六百年》一文中說:“據有關歷史考古專家推論新證:在歷史上,隨著莒國變遷,國都也多次轉移新址。其一說約在商代莒都曾一度遷於江蘇贛榆,到西周時又遷回莒地,初都莒地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城,繼而段家河龍山城。又一說莒國初都介
(今膠州市西南),後徙於莒。還有一說
秋莒國有三都,即:莒城、渠丘、鄆。莒城即今縣城地;渠丘在莒城南,當在今江蘇贛榆縣西境;鄆在莒城北東莞鎮,當即袁家莊東周遺址”-“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本句指的是嵎夷之地(龍山堯王城類型)先民的圖騰與崇拜。句芒(或名句龍)是少昊的後代,名重,為伏羲臣。死後成為木神(
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
祭都有份。他的本來面目是鳥…鳥身人面,乘兩龍。
史蹟茫茫,有的已永遠無法考證。但有如下幾點比較明確:第一,奢比之屍(肝榆之屍)位於今之連雲港贛榆之間;第二,黑齒國姜姓為古紀國之地,亦即今之嵐山區安東衛虎山鎮一帶;第三,十國在堯王城遺址一帶。其它地望有待進一步考證。
附:《海外東經》方國及其地望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江蘇灌雲縣至青島市區沿海)丘,爰有遺玉、青馬、視、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古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丘北。(江蘇灌雲縣)奢比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連雲港市連雲區,漢代為贛榆縣所在地)君子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屍北。(連雲區與贛榆青口鎮之間)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此地有彩虹)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此地有朝陽之谷)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贛榆青口鎮以北)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豎亥的困民國在青丘國之西,臨沂地區)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嵐山安東衛,帝俊後裔,古姜姓紀國)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
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
居下枝,一
居上枝。(十
國,崇拜太陽,發明十月太陽曆,堯王城遺址)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
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
北,為人黑身人面,各
一龜。(
照故城,東海峪一帶)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兩城鎮遺址)
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
。一曰在玄股北。(膠南縣)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
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黑。(青島市區,膠州三里河一帶)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太昊圖騰崇拜。句芒:
神)